百年百人:“反围盘”的创造者张明山

 来源:鞍钢日报  2021-04-13

1952年9月14日,鞍钢小型轧钢厂压延车间备品班班长、共产党员张明山创造的“反围盘”成功了。 n5D鞍钢集团网站

小型厂是日本人在1935年建造的老厂,设备十分落后,横式轧钢机有三重式毛轧机(粗轧机)两架,组成一横列,由一个马达传动,轧件经毛轧机轧制后断面压小,再送至光轧机,光轧机共五台机架,也成一横列,由另一马达传动,其产品为9—32毫米圆钢,钢坯重100、125、140公斤,断面90×90毫米。产品经毛轧机轧制5—7次,再经光轧机轧制3—7次才能成材。由于设备缺陷,在光轧机二至三架、四至五架的岗位上都是人工操作,这样高的劳动强度,不仅需要力气还有可能造成伤亡事故。“小型厂是阎王殿,夹钳活儿拿命换”,就是这种悲惨劳动的真实写照。 n5D鞍钢集团网站

解放后,由于毛轧机上推广了新操作法后,毛轧生产效率高,但是光轧靠人工操作效率低,生产工序之间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只有光轧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才能从根本上把工人从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张明山借鉴毛轧机反围盘的原理和构造,把光轧机上反围盘的出、入口管改为两相管子,把配合围盘的外槽改低,终于避免了挤铁和顶铁的现象。接着又着手解决椭圆铁型在围盘内不能立着进入导板的关键问题。从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之中,他在业余时间用纸片、袼褙、黄泥、笸箩、高粱秸子做成的反围盘模型就有一千多个。 n5D鞍钢集团网站

1952年8月初,第一次试验成功。张明山和工友们又相继发现了出口管子是圆的,轧扁钢时不好处理;成品表面总带划伤等问题。带着问题,他们向苏联专家请教。在专家的帮助下,经过改进, “反围盘”终于圆满成功了。使用“反围盘”后,提高效率40%,产品质量提高6%,节省劳动力70%;每年可为国家创造价值500多亿元的财富 (合人民币500多万元)。 n5D鞍钢集团网站

 
 
©2017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辽ICP备05004580    * 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