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记忆:责任为先 使命担当—— 无愧于“钢铁摇篮”的美誉

 来源:鞍钢日报  2021-07-21

鞍钢支援全国钢铁企业的历史,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jvU鞍钢集团网站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主席指出:“鞍钢要出钢材,出人才。” jvU鞍钢集团网站

1952年,陈云同志到鞍钢视察时指出:“鞍钢要做好被割韭菜的准备,五年三茬。” jvU鞍钢集团网站

1953年,朱德同志视察鞍钢时为全体职工题词:“为建设中国第一个强大的钢铁基地,为准备帮助中国的第二个、第三个钢铁基地的建立而努力。” jvU鞍钢集团网站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鞍钢不惜人力、物力,先后向全国各钢铁企业输送了6万多名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援了武汉、包头、酒泉、攀枝花等钢铁公司和齐齐哈尔、昆明、舞阳等钢铁厂的建设。在石景山下、内蒙古边陲、长城尽头、金沙江畔、长江之滨、湘江岸边……鞍钢人如一颗颗种子撒遍大江南北,在祖国的许多钢厂生根、开花、结果,鞍钢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jvU鞍钢集团网站

为包钢、武钢输送人才 jvU鞍钢集团网站

1954年,国家确定将包钢和武钢的建设作为“一五”重点项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发展钢铁工业的重大措施,它们将和鞍钢一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大型钢铁基地布局。按冶金部要求,这两个钢铁公司生产准备时期所需的主要技术力量、管理干部及技术工人都将由鞍钢承担培训及支援任务。当时的鞍钢也不过才恢复生产5年时间,自身发展需要增加大量的技术干部,还将要向新建的两个钢铁企业输送一整套干部队伍,这是一项既光荣又极其艰巨的任务。在冶金部人事司的具体指导下,鞍钢人事处制定了相关干部输送计划。由于这两个企业的建设方案尚未最后确定,因此编制各个项目的人员配备计划是很困难的。为此,鞍钢不断地与包钢、武钢人事部门共同协商研究,依据这两个钢铁公司拟将要建设的厂、矿生产规模,参照鞍钢同类厂、矿的编制计划逐厂逐职地排出干部配备计划以及鞍钢承担的支援人数,并按两家公司的建设进度,列出输送干部的年度计划。1955年,鞍钢为支援包钢、武钢开始了有计划的干部培训工作。 jvU鞍钢集团网站

鞍钢领导十分重视干部的培训工作,经常研究解决各种问题,明确规定由干部处提出计划,教育处负责组织具体实施。培训计划层层布置落实到基层各单位,各级领导都把培养人才支援全国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来抓,形成了周密的培训网络,使鞍钢这个新中国钢铁工业基地成为培养钢铁工业人才的摇篮。 jvU鞍钢集团网站

为按时向包钢、武钢输送人才,培训干部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jvU鞍钢集团网站

(1)包钢、武钢派干部来鞍钢担任实职培养。包钢、武钢在筹建时分别在华北、中南地区调集了一批转业干部,为使这些同志熟悉钢铁企业的领导业务,经冶金部决定将一部分地、县级干部派到鞍钢担任厂、处级实际职务,通过工作实践进行培养。这些同志在实际岗位上有职有权,易于锻炼提高。如曾任包钢经理的李超就曾经在鞍钢进行过带职培训。包钢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报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批准,还选派了20余名蒙古族干部来鞍钢锻炼培养,他们分别担任主要厂、处的副职,经过约3年的实际工作锻炼,返回后均成为各级领导中的骨干。 jvU鞍钢集团网站

(2)建立后备干部队伍,设置培训定员。在“一五”期间,鞍钢实行行政责任制,各级干部以及主要操作工人岗位均有严格的定员编制及职责。为使现职定员编制与培养后备力量分开,还拨出专门的培训经费,培训定员只定数不定人。这种方式使后备干部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提高。 jvU鞍钢集团网站

(3)订立师徒合同。为向包钢、武钢输出技术工人,鞍钢每年要招收数千名青年徒工,在各种生产技术岗位上与师父订立师徒合同进行培养。 jvU鞍钢集团网站

(4)国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自1954年后国家不再从各地抽调干部支援鞍钢,鞍钢为完成向全国支援干部的任务,补充缺额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一五”期间国家分配给鞍钢的大、中专毕业生每年千余人。1956年最多,约2200人。这些学生在鞍钢经历了见习、基层锻炼,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及逐级提拔担任基层领导等职务,进步很快,成为以后支援新建企业的主力。 jvU鞍钢集团网站

(5)接受对方来人实习。包钢、武钢调集的地方转业干部,自1956年开始陆续有计划地分批到鞍钢作短期实习。包钢公司蒙古族副经理乌力吉那仁、生产准备处处长李光以及一批厂、处级干部如张光、宋平章、刘进剑等都先后在鞍钢短期实习过。包钢为培养少数民族工人,还先后组织招收蒙古族青年分数批、每批50人在鞍钢实习代培。草原钢城第一代蒙古族炼钢工人都曾在鞍钢进行培训。鞍钢不仅为包钢、武钢实习人员提供了食宿,还采取了师父带徒弟、专职跟班等形式,培养提高个人操作技能。 jvU鞍钢集团网站

1957年春,包钢、武钢基本建设开始。根据生产准备工作进度的要求,鞍钢也陆续展开向新建钢铁企业支援人才的工作。从新建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先调一批领导干部,然后抽调基层领导骨干及其他干部的原则。这样可使调去的领导干部在熟悉新厂建设情况后全面考虑鞍钢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利于新钢铁基地的筹建。在冶金部干部司的具体指导下,从公司到各厂的处级干部被进行了综合平衡,按包钢、武钢的实际需要,拟订了支援领导骨干的内定名单方案。这样就把鞍钢的干部“三分天下”了。根据这个方案,公司副经理刘克刚调包钢工作,支援包钢的厂处级干部还有机械总厂厂长陈冀、化工总厂副厂长韦克、炼钢厂副厂长刘旭、炼铁厂副厂长李民、无缝厂副厂长刘凤、弓长岭矿矿长肖史、副总动力师那光远、大型轧钢厂欧阳隽英、技术监督处高国寿。这些领导干部都是在恢复建设时期来到鞍钢,并在鞍钢锻炼出来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骨干力量。 jvU鞍钢集团网站

包钢是我国历史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第一个钢铁企业,武钢是中南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这两个新型钢铁基地的建设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人民日报》曾发表《全国支援包钢》的社论。鞍钢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出发,不仅为这两个钢铁公司的筹建支援了大量的设备物资,更是在各种人才的支援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jvU鞍钢集团网站

鞍钢主要领导对向包钢和武钢支援输送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及技术工人的工作十分重视,要求各单位一定要从大局出发,从确保包钢、武钢能顺利投产出发,即使鞍钢受到暂时影响也要完成支援任务。1957年秋,在冶金部人事司负责同志主持下,鞍钢、武钢、包钢三个钢铁公司的人事负责同志共同协商确定了鞍钢为包钢、武钢大批抽调支援技术骨干的具体实施方案。其主要原则是: jvU鞍钢集团网站

(1)按包钢、武钢确定的建设项目,决定由鞍钢同类厂负责对口支援。一炼钢、一初轧等厂负责支援武钢,二炼钢、二初轧、大型、无缝等厂负责支援包钢,未确定对口厂的支援任务将由公司有关单位抽调。 jvU鞍钢集团网站

(2)对口支援单位为对方厂配备现职的生产、机械、动力等骨干负责人(即副厂长或助理)各一名。 jvU鞍钢集团网站

(3)按对方新建厂所设置的车间、工段及主要业务科室,各配一名能胜任工作的业务负责人及相应的专职技术人员。 jvU鞍钢集团网站

(4)公司主要业务处室,如生产、计划、技术监督、劳资、人事、教育等处室及中心试验室调配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 jvU鞍钢集团网站

(5)除主要厂、矿外,机械系统的机修、铸铁、铸钢、锻造、铸锭等车间各支援一名技术业务主任及相应的段长、工长以及专职技术人员。动力系统的二级厂和电修、给水、动检、供电、电讯、计器、燃气等厂各支援一名技术副厂长及相应的段长、工长以及专职技术人员。 jvU鞍钢集团网站

(6)凡支援包钢、武钢的干部必须是能胜任业务、政治历史清楚,年龄在45岁以下。 jvU鞍钢集团网站

(7)鞍钢为包钢、武钢支援一定数量的生产、检修技术工人,条件是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高级工七级、八级占10%,中级工四级、五级、六级占60%。 jvU鞍钢集团网站

大规模地向新建企业成批支援干部和技术力量对鞍钢来说尚属首次,组织远距离的调动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在恢复建设时期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钢铁职工队伍,谁都不愿意离开鞍钢。将要开始大批抽调干部支援包钢、武钢的消息传到各厂矿后,在职工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使支援工作顺利进行,鞍钢要求各单位党政领导必须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还作出了为包钢、武钢支援干部的有关纪律要求: jvU鞍钢集团网站

(1)人事部门必须为抽调干部作好调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缜密地安排好调遣旅途及到达新企业后的安置工作,使支援的职工能愉快地到达新的工作岗位。 jvU鞍钢集团网站

(2)凡经公司决定的抽调名单,调令下达后各单位均须坚决执行,按时办理调动手续,不得借故拖延。 jvU鞍钢集团网站

(3)凡经组织决定支援的干部在接到调令后必须按时办理调动手续,赴包钢、武钢驻鞍办事机构报到,如无故不执行调动决定者将予以处分。 jvU鞍钢集团网站

根据双方协商的原则,鞍钢认真贯彻冶金部的要求,每次研究确定名单都要征得包钢和武钢的同意,以负责到底的精神完成支援任务。以包钢为例,自1954年协商编制干部输送计划开始,至1959年秋包钢1号高炉建成投产,前后经历了5年时间,鞍钢共支援了各级领导干部、技术业务管理干部1605名,其中有一批很富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力量,如化工厂的唐嗣孝,机械总厂的钱永萱、韩剑光,电修厂的蒙一平,无缝厂的刘子多等,这些同志都具有工程师、技师以上技术职称,担任着厂长助理等职务,是鞍钢建设中的骨干力量。支援的各类技术工人也是从保证包钢能顺利投产考虑的。对于各建设项目所需的关键工种岗位,鞍钢都是以负责的态度配备能胜任工作的骨干工人,共支援各类技术工人约2600名。其中有鞍钢恢复时期作出过贡献的劳动模范,也有“三大工程”投产时的主要操作,这批技术工人保证了包钢1号高炉顺利投产。 jvU鞍钢集团网站

20世纪50年代是鞍钢由恢复转向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同时也是鞍钢发挥全国第一个钢铁基地作用,既出钢材又出人才的时期。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缜密安排下,向包钢、武钢支援干部和工人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尽管在鞍钢职工中对于包钢、武钢这两个新企业的地理环境传说很多,比如说武汉是有名的“火城”,东北人去了生活不能适应,说包头是塞外草原,气候多变,“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草原上刮起风来,飞沙走石,出门要“包着头”等等。这些说法容易给生活在相对宜居环境里的鞍钢职工思想造成波动,但经过党培养教育出来的钢铁战士表现出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凡有支援任务的职工都是只要调令一到,就能服从分配。 jvU鞍钢集团网站

第二中板厂迁往重庆 jvU鞍钢集团网站

在鞍钢的援建过程中,还有整建制援建的。鞍钢的第二中板厂是于1957年底投产的型材厂,后因半连轧厂投产钢坯不足,于1961年停产。1964年,冶金部决定把第二中板厂搬迁到重庆。鞍钢为使第二中板厂迁到重庆即能生产,从1965年2月10日开始,进行了设备拆卸和大修的工作,当时鞍钢修建部、电修厂等单位的800多名职工都参加了这项工作。为保证设备完好,他们先对第二中板厂的67个机组、391台(组)机电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从拆卸、清洗、检修、调整直到试运转,凡是发现有缺陷的部分均作修理或更换,清除了所有电机设备的油垢、铁锈,并进行喷漆、镀锌,确保检修质量全部达到技术标准。同时,准备了足够的生产备品备件及工具,对全部设备进行配套输出。据统计,第二中板厂迁往重庆的旧设备共计3200吨,鞍钢又重新配了1230吨的设备,仅仅用了67天,就高规格、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第二中板厂大修、拆迁的任务,受到冶金部的表彰。 jvU鞍钢集团网站

包建水钢 再立新功 jvU鞍钢集团网站

位于中国西部的水钢,也是鞍钢负责包建的。水钢的建厂史大体可分为三线建设大会战、恢复建设和坚持生产、大规模地进行改扩建三个重要时期。1966年2月11日,冶金部副部长夏耘、徐驰亲赴鞍山,在鞍山市委、鞍钢党委会议上传达由鞍钢负责包建水钢的决定。其要点是全部工程由鞍山、鞍钢包建,骨干力量从鞍钢抽调,主要设备由鞍钢搬迁或加工制造,统配物资由鞍钢承担。当时,鞍钢在全国率先提出要争取实现“三个第一流”和创“四朵大红花”,鞍山市委第一书记兼鞍钢党委书记王鹤寿当即表示,把包建水钢作为鞍钢的“第五朵大红花”。同时,鞍山市委和鞍钢党委决定,由鞍山市副市长易晓光、鞍钢副经理陶惕成挂帅出征,鞍钢政治部副主任张子雄、炼铁厂厂长刘剑平、矿山公司副经理尹玉华,三冶公司经理冯坚、政治部主任王其舜一同前往。 jvU鞍钢集团网站

根据上级要求,水钢的建设速度要越快越好,指挥部党委作出决定,在充分利用旧设备的前提下,坚持提前一年,即在1967年建成铁厂。按当时习惯说法,叫“速度快一倍,投资减一半”。为实现这一目标,指挥部把要施工的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营项目,主要含矿山、炼铁、焦化、烧结、总图运输、动力、机修、仓库、生活福利设施等;另一类为求援项目,如铁路、公路专用线等。自营施工项目需要设备约17000吨,旧设备的利用率达 70%以上。对这部分搬迁设备,鞍钢从大局出发,要求十分严格,曾明文规定,所有搬迁设备均需经检查确认达到“五好设备”,方可发运。 jvU鞍钢集团网站

承担自营施工项目设计任务的设计团队是由鞍钢设计院、鞍山焦耐院、昆明设计院、武汉设计院和生产厂等18个单位、260余人组成的。面对比重那么大的搬迁设备,能否实现新工艺,难度很大。设计部门会同鞍钢各有关单位经过反复讨论,确定烧结采用机上冷却、皮带运输成品烧结冷矿新工艺,解决了冷矿入炉问题;炼铁采用高风温、高碱度、喷煤粉、水冲渣和炉顶皮带上料等五项新技术,使炼铁工艺达到新水平,焦化采用贮配合一的流程。以上相当一部分在当时是属于国内首创,多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jvU鞍钢集团网站

当时,鞍钢正在掀起学大庆的热潮,提倡尊重科学,注重调查研究。鞍钢人把这一作风也带到了水城,比如,综合组的同志们仅在一个多月内就步行一千公里,五下金竹岭,十访黄家桥,走遍了几十个生产队,在直径10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这些队的可耕地、劳力、土壤、水利、气候、宜种作物等情况,为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jvU鞍钢集团网站

鞍钢是水钢的根据地和大后方。在水钢建厂初期,鞍钢不仅派出了近万名优秀儿女,塑造了水钢雏形,使其在水城这块穷乡僻壤上扎下根基,而且,为了水钢的生存和发展,还先后培训和输送了近6000名生产业务骨干。这批骨干多年后还在挑大梁,为水钢的发展和振兴默默奉献。 jvU鞍钢集团网站

  jvU鞍钢集团网站

记者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这样一段记录,从1956年起,鞍钢陆续向武钢、包钢输送干部3005名、代培技工11467名;鞍建组成7000人的包头分公司开赴塞上,担负起建设大任。1958年至1960年,鞍钢抽调干部6411人、技术工人12748人,支援全国“三大”“三中”“十九小”和北京、内蒙古等13个省市地方冶金工业建设。上世纪60年代中期,鞍钢4096名建设者支援酒钢建设;14349名技术骨干支援包钢、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武钢的生产建设;6799人调往攀钢、2522人调往水钢。1980年,377名鞍钢技术骨干参加宝钢建设。建国初期中央为鞍钢调入的五百余名地县级以上干部(号称“五百罗汉”),已有百分之八十支援全国各地。因此,鞍钢被称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为全国各大钢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jvU鞍钢集团网站

 
 
©2017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辽ICP备05004580    * 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