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到辽宁及鞍钢集团本钢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鞍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鞍钢集团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实干争先,全力推动“1357”工作部署落地落实,以实际行动、优秀业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
今日起,开设“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调研行”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采访,挖掘鞍钢集团各级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突出成效和经验做法,以有力的事实、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充分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上新鞍钢的担当作为,推动鞍钢集团加快建设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考察时指出,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像鞍钢这样的国有大企业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本钢板材公司,无论是在科技人员埋头攻关的实验室里,还是在一线职工拼搏奋战的火热产线旁,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家企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产量及其他技经指标累计破纪录达70次;拳头产品销量同比提升3.72%,汽车钢销量同比提升5.69%;调品指数同比提升13.95%,经营效益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钢板材公司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本钢板材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不负总书记嘱托,正加快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企业建设成为以汽车板为引领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板材基地,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向高端化迈进——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头连接科技、一头连接产业的研发单位,本钢板材研发院是本钢板材公司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点。
该院院长刘宏亮颇为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两块钢板样品,这是该院新研发的输氢管线钢L245MH和L360MH,抗氢性能测试结果优异,如同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国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管道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将为氢能产业链装上“钢铁动脉”。
刘宏亮高兴地说:“今年上半年,本钢板材公司32个新产品项目实现市场销售,销量17.39万吨,实现增利2272万元。”
研发院交出的半年优异答卷是本钢板材公司向高端化迈进的一个缩影。如今,本钢板材公司已将高端化发展作为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答题”。
记者走进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连退三号线,职工们正在生产代表本钢高端冷轧产品的极限规格0.8mm吉帕级复相钢。“这个新钢种只有身份证的厚度,别看它薄,但承重力相当惊人。一块如身份证大小的钢板能承受480吨的重量,相当于3头成年蓝鲸的体重。”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说,这个新钢种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座椅横梁、电池包安全托架等轻量化设计提供了选材基础。
今年以来,本钢板材公司以汽车板、镀锌板等战略产品为引领,以热轧卷板、中厚板、家电专用板、涂镀板、酸洗板为支撑,着力推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增量,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让更多“鞍钢制造”从价格竞争转变为价值竞争。
研发院汽车家电产品研究所研究员富聿晶告诉记者:“今年,研发院深化‘中心主研+基地主战’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发的高端化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冲高’,热成形系列产品1-6月份销量已是去年同期的189%。”
在本钢板材热连轧厂2300生产线宽敞的厂房内,只见橙红色的带钢犹如一条条火龙在轧机中穿梭,就在不久前,这条产线成功轧制出2180mm超宽幅热轧板,填补了国内宽幅板材空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钢板材热连轧厂厂长刘鸿智告诉记者:“为突破传统轧制工艺技术瓶颈,我们不断深化柔性轧制方式,能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进而提升产品品质和产量。目前,2300产线有30%的产品采用了柔性轧制方式,上半年,产线产能利用率创历史新高,重点产品增幅达27.2%,高附加值产品同比提升6.9%。”
向高端化迈进需要科技创新引领。今年上半年,本钢板材公司持续加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拥有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79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30项。
向智能化跃升——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
智能化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只见酸轧生产线旁,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百米轨道一刻不停地往返“巡诊”;退火炉区域,AI巡检机器人代替职工对设备温度和环境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成品库内,无人吊车来回穿梭……生产现场基本实现无人化,职工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安全得以保障。
今年以来,本钢板材公司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力构建全流程智能生产模式,数据资产化率达到88%,智慧指数达到82.67分,智能化水平由集成级进入优化级。
走进本钢板材炼铁总厂智造中心1500余平方米的大厅,30多名职工坐在控制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环形巨幕,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实时数据,科技感十足,人们正通过智能系统远程组织指挥生产。
“智能系统内的由5000多个传感器织就的监测网络将高炉内部‘暗箱’转化为三维可视化模型,不仅能实时捕捉炉内温度、气流、渣铁流动的细微变化,还能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出‘高炉智能操炉系统’,提前预判炉况波动。”本钢板材炼铁总厂首席工程师孙红军告诉记者,“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知识基因图谱,深度训练和应用炼铁智慧大脑,有效提升了各项关键指标水平。上半年,我们厂高炉平均利用系数不断攀升,焦比、燃料比分别创近3年、近10年同期最优。”
“向智能化跃升,才能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可以减少人力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本钢板材科技创新部部长周忠岐介绍说。
“一键炼钢”实现炼钢智能化和作业标准化,精炼测温取样机器人二期项目实现自动测温、取样、定氧等功能应用,冷轧象屿项目开发完成并上线,智慧工厂项目上线13个模型并集成至现有集控数字钢卷平台实现跨平台访问,通过DeepSeek大模型挖掘数据价值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智能决策系统,AI震动检测模型正以每秒千次的运算速度守护着轧机“健康”……从“串珠成链”到“聚链成群”,今年上半年,本钢板材公司在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今年5月,该公司获得“辽宁省智能工厂”荣誉称号,这是对其全流程智能化水平的高度认可。
向绿色化转型——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站在北方恒达产业园高处极目远眺,密密麻麻的光伏板整齐排列,一直延伸到天际线,这些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产业园采用BOO方式建成整体装机容量7.92MWp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今年上半年,发电站共发电612.11万kWh,实现碳减排5393.36吨。”北方恒达产业园副总经理杨钧告诉记者。
建设光伏发电站是本钢板材公司加快向绿色化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今年以来,该公司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沿着本钢板材公司生产链条采访,记者看到:优质废钢被电炉熔化成钢水,兑入从高炉运来的50%铁水后进入转炉冶炼并浇铸成坯,最终轧制成一卷卷低碳汽车钢。
“传统钢铁生产常被贴上高耗能、高排放标签,而我们采取的‘电炉+转炉’短流程炼钢工艺相当于砍掉三分之一碳排放环节,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了力量。”周忠岐介绍说。目前,本钢板材公司已有6类汽车钢获得低碳排放产品碳足迹核算证书,实现了冷轧板、热镀锌板、热轧酸洗板、电镀锌板等产品全覆盖。
绿色生产离不开绿色能源。今年上半年,本钢板材公司CCPP发电项目实现满负荷运行,八号、九号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利用项目运行良好,风电项目顺利完成测风工作……
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加快绿色发展,今年,本钢板材公司实施了找“气”行动,从“气”的发生端、使用端以及输送端三个关键环节入手,范围涵盖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蒸汽、氧气、氮气、氩气以及压缩空气等关键能源介质。上半年,该公司针对能源系统共诊断问题186项,已完成整改89项,吨钢综合能耗比计划降低7.38kgce/t。
夏日的午后,记者走进位于本钢板材公司滨河路团山段道路旁的小小生态园,身处绿树丛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存放废石膏的垃圾场。今年3月,本钢板材公司对该区域2万余吨的废石膏进行了清理,并种上花草树木,改善了生态环境。如今,该公司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2%,基本实现“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目标。
……
本钢板材能源管控中心(低碳环保中心)主任李佳良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公司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继续保持近“零放散”;吨钢转炉煤气回收保持较高水平,比计划提高2.03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其中,氮氧化物、颗粒物和COD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0.04%、13.36%、7.19%,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本钢板材公司交出了一张不负习近平总书记重托的优异答卷。未来,该公司将继续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鞍钢集团加快建设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