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纯后的四氯化钛经过更先进工艺、更高水平设备的“淬炼”与“洗礼”,华丽变身为银灰色的高端海绵钛……今年以来,攀钢3.5万吨海绵钛产线在实现达产达效的基础上,各工序高效协同平衡,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全线迈入稳定运行新阶段,标志着鞍钢集团钛金属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挺起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钛”脊梁。
从钢铁产线的持续焕新到矿产资源项目的深入推进和陆续投产,再到“第三极”产业项目的加快落地见效——今年以来,鞍钢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及鞍钢集团本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以满弓劲发之势、握指成拳之举深化“双核+第三极”战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硬支撑”,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鞍钢力量。
向高向智向绿,焕新升级——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今年5月27日,凌钢6号高炉开炉投产,时隔两个半月,记者实地探访6号高炉,亲身感受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喜人变化。
“高端的工艺技术设备在这里得到充分运用,让炼铁作业彻底摘掉了‘傻大黑粗’的标签,我们这些炉前工也能坐在智能化主控室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着大屏幕上一条条上扬的曲线,6号高炉冶炼作业区作业长雷甲玉真切地尝到了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升级带来的“甜头”,“随着热风炉无扰动换炉技术、水渣无人抓渣技术、出铁场智慧主沟系统、智能运维系统等的应用,我们高炉的利用系数、入炉焦比等重要技经指标持续刷新凌钢炼铁生产历史纪录……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的投产为凌钢超低排放改造验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向高端跃升、向智能升级、向绿色迈进!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蹄疾步稳推动焕新升级,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渤海之滨,一场从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演变的技术革命浪潮正奔涌而来。
走进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的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生产现场,一座相当于27层楼高的大型设备巍然耸立,通过微观视角洞观设备“腹”内——铁精矿固结成的小颗粒与绿电电解水生成的氢气经过复杂而微妙的化学反应后,最后形成一块块直径和高度分别为18厘米和15厘米的圆柱状还原铁。
“与传统高炉炼铁相比,我们这个氢冶金项目可以使炼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零碳冶金技术路线的突破,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对助力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分公司炼铁部副部长唐继忠自豪地说,“这个项目属于全球首创,且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在完成热负荷试车,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的基础上,目前正朝着长周期连续稳定运行目标迈进,为世界低碳炼铁提供‘鞍钢方案’。”
千里之外,攀钢钒提钒炼钢厂1号板坯连铸机智能化升级改造现场一片繁忙。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为该产线插上“智慧翅膀”,真正实现物料全流程跟踪、生产数字模型控制、产品质量全过程管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加速钢铁产业设备更新换代,带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各环节焕新升级,高质量发展步伐蹄疾步稳。
咬定目标任务,大干快上——让“资源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在全国最大的单体地下铁矿山——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施工现场,“基石号”TBM刀盘旋转有力,石英岩不断被剥落;智能支护系统同步展开拱架,喷射出的混凝土对岩壁进行加固;碎石经传送带运出……这台首次应用于国内地下铁矿山建设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正以10余米/每天的速度和毫米级的精准度向大地深处稳步进军。
“项目开工32个月,‘基石号’TBM掘进里程已突破4000米大关,较传统工法提速3倍以上。”鞍钢基石公司总工程师胡世超在指挥中心电子屏前向记者展示实时数据。三维模型中,8条竖井均掘进到底,3对通风井精准贯通,正在改造提升系统,为全面开展平巷施工作业做准备。
在胡世超看来,不断跑出“西鞍山”加速度的奥秘在于鞍钢集团有关部门和单位咬定目标任务,全力推动“双核+第三极”战略加速落地见效,努力提升在全球矿产资源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依靠‘双支撑+微扰动’掘进系统,成功攻克了22%极限坡度与百米小转弯半径难题;通过智慧管理平台的投运和围岩智能诊脉系统的应用,有效助力项目实现安全高效推进。”
井架林立,矿卡忙碌。辽宁省重点铁矿项目、本钢第一批地下矿山项目——徐家铁矿项目施工现场一派大干快上的火热场景。
“5条竖井和1条斜坡道的施工准备全部完成,后续工作蓄势待发。”徐家铁矿主任工程师杨智话语之中带着铁山人特有的率直,“干!咱就要干出个高效智能、绿色无废的标杆矿山!随着项目的竣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将在这里得到深度应用,这将大幅度提高矿山管理和开采水平。同时,新的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促进生态效益提升。”
翻看今年以来鞍钢集团矿产资源产业的“工作清单”——辽宁省首条400万吨/年带式球团产线顺利达产,全铁品位、产品抗压强度等指标均高于行业水平,成功破解了东鞍山区域铁矿石难选这一世界性难题;鞍钢矿业鞍千公司露天平面扩界项目、弓长岭井下矿深部扩界项目通过矿业权协议出让审批……一项项成果令人深感欣喜,鞍钢集团牢记“国之大者”,坚定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资源饭碗”将在鞍钢人的手中越端越稳、越端越牢。
补短板调结构,积厚成势——打造“第三极”优势产业集群
“新白马公司选钛产线设备设施资本化大修较计划工期提前1.5个月竣工,竣工后一个月内平均日产较改造前提升10%,实现了达产目标!”在攀钢矿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新白马公司选钛产线经过多年运行,设备设施趋于老化,制约了钛精矿产量和品位的进一步提升。
“此次大修涵盖强磁机更换、分级系统改造以及脱水旋流器优化等10余项关键工艺设备的革新升级,涉及钛精矿选别等多个系统,为最大化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了最优方案。”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随着产线的大修竣工,该公司在钛精矿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上迈出重要一步。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加快补短板、调结构,积厚成势,着力打造“第三极”优势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以来,项目转炉煤气配比、LNG产量、吨LNG耗焦炉煤气量等各项技经指标持续向好。”作为鞍山钢铁打造资源+储运+应用的“端到端”示范性绿色产业生态首个重点项目——鞍集(营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鲅鱼圈焦炉煤气制LNG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项目投产后,高端化优势持续显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在凌钢,鞍钢数智科技(辽宁)有限公司建设的鞍钢集团首套全栈自主可控云化ERP系统于4月正式投运,目前系统运行良好。此举标志着鞍钢集团在数字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更为中国钢铁行业探索出一条“自主可控+云化敏捷”的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钢渣运输、热焖处理、破碎分选……自4月29日热负荷试车成功后,本钢北营资源再生公司钢渣有压热焖产线全链条高效运行,助力鞍钢集团绿色循环产业快速发展。该公司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该产线多次创造单日总接渣量新纪录,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更加明晰“第三极”发展路径,以钒钛产业为引领,加快推动新材料、绿色循环等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努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多个效益增长点。
面向未来,鞍钢集团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进一步深化“双核+第三极”战略,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